从通许看酸辣粉江湖:一碗粉的千亿布局,藏在供应链的“毛细血管”里
“以粉会友,共话产业未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同期活动2025中国食品产业供应链推介会上,河南省通许县委副书记、县长憨振强的开场白亲切而有力,并带着通许蒸蒸日上的酸辣粉产业图景,向众人展示了一个县域如何以“链”为笔,在“从田间地头到全球餐桌”的道路上写下精彩篇章。从他的介绍中,我们得以窥见通许酸辣粉产业的深厚底蕴与蓬勃野心,更能探寻到特色食品产业在产业链思维引领下的升级密码。
一碗粉的底层逻辑
供应链是“定盘星”
酸辣粉的走红,从来不是偶然。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方便食品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其中速食粉面类占比超30%,而酸辣粉凭借“酸辣刺激”的味觉记忆点和“即开即食”的便捷性,年增速始终保持在20%以上。2022年我国酸辣粉行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2.31 元增长至15.83亿元,估计2023年我国酸辣粉行业市场规模在19.06亿元左右,且这一数字仍在持续攀升。但热闹背后,行业早已进入“近身肉搏”阶段:消费者既要“吃得快”,更要“吃得好”;企业既要拼价格,更要拼品质。
通许的破局之道,藏在“从田间地头到全球餐桌”的全链条布局里。
作为“中原小粮仓”,通许767平方公里的黄淮冲积平原上,生长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许小麦”,29万亩红薯、马铃薯、辣椒构成的原料基地,直接覆盖酸辣粉生产的“主料需求”。更关键的是,其周边形成的“29万亩原料供给圈”并非零散种植,而是纳入国家甘薯产业集群、马铃薯二作区竞争力全国第一的标准化种植带——这意味着原料的稳定性、成本可控性远超分散产区。
“好粉先要好料,好料离不开好地。” 业内人士直言,酸辣粉看似简单,但若原料供应链不稳定,很容易陷入“旺季断货、淡季压仓”的困境。通许的优势正在于,把原料种植从“散户行为”变成“产业工程”,通过地理标志、产业集群等政策工具,将“靠天吃饭”的农业变成“按单生产”的供应链前端。
在纳食看来,原料供应链的稳与优是酸辣粉产业根基。通许将原料种植纳入产业工程,树立了源头把控标杆,印证了筑牢根基才能立足行业。
产业升级的密码
从“做产品”到“建生态”
酸辣粉行业的竞争,早已不是单一企业的较量,而是产业链生态的比拼。通许的“全链优品”实力,藏在五个维度的协同里。
技术是底气。作为健康粉条工艺的发源地,通许首创的“零明矾涂布工艺”改写了行业对“粉丝必须含添加剂”的认知;“无脱氢鲜湿粉”技术让酸辣粉从“干制速食”向“鲜湿即食”升级。更妙的是“地热好水”的加持——氟、锶、锂等5项指标达医疗级的矿物水,既成了“好水造好粉”的天然背书,也成了难以复制的地理壁垒。
标准是门槛。当很多地区还在拼“价格战”时,通许已发布《通许酸辣粉》团体标准,推出 “通许U粉”区域公用品牌。这意味着,从原料比例到生产流程,从添加剂使用到口感指标,每一碗出自通许的酸辣粉都有了“标尺”。在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的当下,“有标准的好粉”远比“便宜的粉”更有竞争力。
集群是动能。76条生产线、7.2亿桶年产能,让通许坐稳“全国最大酸辣粉生产基地”的位置,但真正的价值在于“集群效应”:丽星机械垄断全国80%的涂布粉丝设备市场,紫林醋业定向研发专用醋,钜富邦纸业年产32亿个纸碗——从设备到原料,从包装到物流,企业在30公里半径内就能完成全链条采购,综合成本比分散布局低15%-20%。
更值得关注的是“三园联动”模式:酸辣粉产业园聚焦研发生产,淀粉产业园保障原料供应,京东物流园实现“48小时全国直达”。这种“研发—生产—物流”的闭环,让通许从“单一生产基地”变成“产业生态平台”,甚至能孵化出“朱晓克”“汤粉郎”等实体店品牌,完成从“toB代工”到“toC品牌”的跨越。
从渠道数据来看,2023年,酸辣粉在整体方便速食类目中市场份额基本保持在1.2%左右,在其他新型粉面速食和自热食品波动下滑的背景下,速食酸辣粉的份额仍较为稳定,表现出较强的消费韧性。在线上市场,速食酸辣粉增长势头强劲,在淘宝、天猫等传统电商平台销售额稳健增长,抖音、快手等新兴内容电商平台更是成为角逐新高地,2023年内容平台速食酸辣粉销售额同比增速在30%以上,且内容电商平台已占据线上销售超60%的市场份额,通许的产业生态模式无疑更适应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渠道发展趋势。
在纳食看来,通许从技术创新到产业集群,实现了从做产品到建生态的跨越。全链条生态构建是行业竞争关键,为酸辣粉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从“超级单品”到“百亿集群”
通许酸辣粉的进化方向
通许的野心,不止于“做最大的生产基地”,而是要探索酸辣粉从“超级单品”到“百亿产业集群”的进化路径。
品类延伸打开天花板。在酸辣粉之外,通许正发力“酸辣粉+”链条:脱水蔬菜、净菜加工、低温冷冻制品、调味料等配套产业,既延伸了产业链长度,也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当酸辣粉市场出现波动时,配套产业能形成“缓冲带”。而上都实业“覆盖全国3/4烤面筋市场”的布局,更说明通许已从“粉类单品”向“面制品集群”扩张。
出海突破边界。目前,通许酸辣粉已出口俄罗斯、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这背后是“河南省酸辣粉检测中心”和“产业大数据底座”的支撑——通过建立全链路追溯体系,让海外消费者放心:这碗来自中国的酸辣粉,从种植到出口的每一步都可查。在“中餐出海”的大背景下,酸辣粉正成为继方便面之后,中国方便食品的又一张“出海名片”。我国已占据世界酸辣粉行业的主导地位,2019年我国酸辣粉产量约2.28亿份,需求量约2.18亿份;预计2023年我国酸辣粉产量约为5.02亿份,需求量约为4.82亿份,通许在这一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策托举加速度。被纳入河南省“双百工程”、乡村富民产业链,10亿元产业基金加持,22条专项扶持政策落地——这些“真金白银”的支持,让通许的产业链建设有了“加速度”。
在纳食看来,通许从单品到集群的发展路径,揭示了酸辣粉行业需通过品类延伸和出海突破增长瓶颈,实现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通许模式的行业启示
特色食品该如何破圈?
通许的实践,为中国特色食品产业升级提供了一套可借鉴的逻辑。
供应链是核心竞争力。无论是29万亩原料基地的“前端锁定”,还是“三园联动”的“中端协同”,亦或是京东物流园的“后端穿透”,通许的每一步都在强化供应链的“韧性”。对于特色食品而言,谁能掌控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品牌化是必由之路。从“通许小麦”地理标志到“通许U粉”区域公用品牌,通许的路径证明:区域公用品牌能让单个企业的“小品牌”搭乘“区域大品牌”的快车,形成“1+1>2”的效应。这比企业各自为战、陷入“内卷”要高效得多。
生态化是终极形态。当丽星机械、紫林醋业、福景堂淀粉等企业在通许形成“设备—原料—加工—包装—物流”的闭环,当杭州微念这样的MCN机构来孵化“酸辣粉网红品牌”,通许已不是简单的“生产基地”,而是“酸辣粉产业生态枢纽”。这种生态能力,才是最难被复制的护城河。
从街头小吃到百亿产业,从地方特色到全球餐桌,通许酸辣粉的故事,本质上是中国特色食品产业“供应链制胜”的缩影。当一碗粉的背后,站着29万亩标准化农田、76条智能生产线、3个专业产业园和无数协同企业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县城的产业野心,更是中国食品工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生动实践。
或许未来,酸辣粉江湖的竞争会更激烈,但通许的探索早已指明方向:供应链的“毛细血管”越发达,产业的“肌体”就越强壮。这,才是一碗粉能撬动千亿市场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