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短剧《医行天下》团队为关帝寿诞添力!福州晋安武聖廟非遗公益焕新彩
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关帝圣君寿诞之日,福州晋安区武聖廟内香烟缭绕、鼓乐齐鸣,一场融合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与公益爱心的庆典活动在此热闹举行。本次活动由福建省蛋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炫燃星动(福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福建省闾山扶贫服务中心“雨花福粥堂”、福建闽派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一场融合八闽传统民俗、非遗技艺、爱心公益、不仅为信众与市民提供了缅怀关帝、传承忠义精神的平台,更串联起米龙非遗展示、雨花福粥堂公益捐米、闽派药帮义诊,网络微短剧《医行天下》团队的深度参与,让“忠义”精神与“仁心”文化在千年古刹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晋安古刹祭关公,仁义精神代代传
清晨的武聖廟早已人头攒动,一场彰显传统民俗的祭拜仪式在庄重的古乐中拉开序幕。诸多市民手持香烛,依循古礼向关圣帝君行三拜之礼,缅怀其“忠、勇、仁、义”的千古风范。
“关公的‘义’不止是兄弟情,更是对家天下的责任担当,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责任感完全是相通的。”晋安区民俗专家王先生感慨道,这样的活动,让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说教层面。
武圣庙内场,百家米已堆摆而成的【行天下.闽派米福】米龙非遗的展示成了最吸睛的亮点。非遗传承人带领志愿者与市民,将一袋袋捐赠的大米堆砌成蜿蜒的“米龙”图腾——米粒在手中流转,从零散到聚合,最终化作一条昂首的巨龙,寓意“聚米成善,福泽一方”。“这些米最后都会交给雨花福粥堂,雨花福粥堂每日中午十二点60岁以上的老人家可以到武圣庙里食用免费的午餐,传承孝道文化。”传承人一边调整“龙角”细节一边介绍,传统习俗里的“添米增福”,如今成了连接爱心的纽带。
米龙非遗聚米成善,福粥传递人间温情
隔壁的食堂里,雨花福粥堂的志愿者们正围着几口大铁锅忙碌,不远处,雨花福粥堂的志愿者们正围着几口大铁锅忙碌,用爱心熬制出的食材甜香弥漫在空气中。“来,大爷,趁热喝!”志愿者们将盛好的福粥递到老人手中,陈大爷笑着说:“这粥里不光有米香,还有大家的心意,暖到心里了。”
闽派药帮组团义诊,彰显传统中医仁心
活动现场最吸引人气的,则为闽派药帮的义诊了,当属闽派药帮的公益义诊区。据闽派药帮负责人胡俊斌先生介绍,闽派药帮源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在河北安国药市药王庙创立的十三帮之福建帮,
新一代的闽派药帮由中国药文化研究会闽派中药产业发展分会(闽派中药炮制技艺非遗团队)组成,着力于挖掘福建民间传统中医奇人的古方绝技,申报传统医药非遗项目,结合现代生物科技,将古方进行标准化生产造福世人,在活动现场,闽派药帮第四代传承人林大愿亲自为民众免费把脉、问诊、开药方“闽派药帮讲究‘医者仁心’
《医行天下》微剧开机,影视文化联动发力,文化传承再添新彩
作为活动主办单位,福建省蛋蛋文化传媒推出的网络微短剧《医行天下》制片组全程参与其中。还与闽派药帮第四代传承人林大愿交流剧集里的医学细节。本剧以赵岩寻师为主线,穿插非遗传承的不易与其传承者的坚守。赵岩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体现中医的博大精深,展现非遗传承者的不懈坚持,赞扬了真善美品质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将现今众多非遗文化遇到的社会问题展开在大众眼下:如何传承宣扬?如何保留本色又跟上时代的脚步?通过故事,希望更多人聚焦传统非遗文化,希望更多人认识了解,接力传承非遗文化
剧组在现场拍摄了不少活动花絮,计划融入剧集外篇,让更多观众通过屏幕了解关公文化、米龙非遗、八闽物产、民间公益与闽派药帮的历史故事,体验八闽传统文化的魅力,用年轻人喜欢的微短剧形式来传播八闽传统文化。行天下.系列之【医行天下】创始人郑丹丹表示,未来还将推出更多闽派文化,非遗,文旅等系列微短剧内容的主题。
夕阳西下,广场上的“米龙”在余晖中更显生动。这场关公诞庆典活动,既有传统民俗的厚重,又有公益爱心的温度,更因闽派传统文化与现代影视文化的融入,让“忠义”与“仁心”的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更为鲜活的表达。当传统与现代相遇,当文化与善意相融,这场 具有特别纪念意义的节日活动,必将注定成为福州晋安一道难忘的文化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