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AI“吞电巨兽”装上高效胃:全球首套“储备一体”系统的绿色革新
在AI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与能源消耗持续攀升的双重压力下,全球数据中心正面临供电稳定与能耗控制的严峻挑战。近日,一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铝基铅炭电池“储备一体”系统在河南空港智算中心成功通电,为AI基础设施的能源困局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该套由昆工科技深度参与研发的系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储能”与“备用电源”两大功能的深度融合,以“一机双用”的创新模式,直面数据中心“供电稳”与“耗电高”的核心痛点。
能耗激增:AI繁荣背后的能源代价
AI应用的普及正推动数据中心用电量迅猛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已达4150亿千瓦时,占全球总用电量的1.5%,相当于英国全年用电总量。研究显示,单次AI对话的耗电量约为传统搜索的23倍,生成一段3秒的AI视频所消耗的电力,足以让一盏白炽灯连续点亮超过一年。
在我国,数据中心能耗增速同样惊人。2023年用电量约为14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远高于全社会6.8%的用电增速。有预测显示,到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在高情景下可能突破70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将从目前的不足2%攀升至5%至6%。
系统之困:稳定性、成本与碳排的三重压力
在AI驱动的新一轮算力基建热潮中,能源供给已成为核心制约因素。根据施耐德电气发布的报告,数据中心能源管理正面临从“生存”到“经营”再到“发展”的递进式压力体系:
1.供电稳定性(93%企业关切):智算中心负载波动剧烈,叠加可再生能源接入带来的不稳定性,对电网构成巨大压力。
2.成本控制(85%企业存在压力):电费占数据中心运营成本近六成,且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增速(31%)远高于全社会用电量增速(6.8%)。
3.碳排放管理(77%企业面临难题):在全球碳中和目标下,绿色转型成为必答题。预计到2030年,中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占比将从目前的不足2%攀升至6%。

革新路径:铝基铅炭电池开创“储备一体”新赛道
昆工科技的“储备一体”系统,核心在于其铝基铅炭电池的技术突破。该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方案的固有矛盾:传统铅酸电池循环寿命短,无法满足储能场景的频繁充放电需求;普通铅炭电池虽性能有所提升,但约5年的服役周期仍难以匹配项目5-6年的投资回收期。
昆工科技的铝基铅炭电池在70%DOD下的循环寿命可达5000次,既能满足储能的循环使用要求,又能确保在整个投资回收期内稳定运行。系统设计寿命十年以上,远超传统备电方案更新周期,且在长达半年的静置后仍可实现即时充电,展现出极低的自放电率与高度一致性。
双轨战略:经济效益与供电可靠性的系统平衡
该系统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双模运行”能力,将成本中心转化为收益中心:
经济运行模式:作为储能电站,智能参与电网削峰填谷,充分利用峰谷电价差创造收益。项目首年预计收益达778万元,直接降低TCO(总拥有成本);
应急保障模式:作为备用电源,在45%负载条件下可持续供电≥3.5小时,90%高负载情况下仍能确保≥15分钟的安全备电时间,满足最高等级的可靠性要求。

政策驱动与技术优势共拓发展空间
科技巨头加速建设数据中心之际,电力供应已成为关键制约因素。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正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数据中心向绿色、高效方向转型。
中国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需明显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也将显著提高。作为重要实施路径,“东数西算”工程正有序推进,并提出到2025年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达到80%的目标,系统性推动数据中心绿色转型。
行业发展趋势同样显著。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报告,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智算中心正从“百卡”、“千卡”规模向“万卡及十万卡”集群跃升,相应投资规模也从数亿元级别扩大至数十亿甚至百亿元级别。而从全球视野看,彭博新能源财经的报告预测,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有望满足全球67%的用电需求,预示着清洁能源将在未来能源结构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昆工科技凭借其成本与性能优势,有望抢占全球20%以上的市场份额。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单季营收达1.84亿元,同比增长26.05%,主营业务扩张势头强劲。
业内专家认为,昆工科技的“储备一体”系统,不仅解决了备用电源的经济性问题,更为提高数据中心绿电使用比例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在AI耗能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这一创新实践为全球数字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中国方案。















